平和英语村 > 关于我们 > 文化理念 > 情系平和

蔡德贵平和讲座-探讨儒学发展命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2006-08-01 00:00:00  来源:平和英语  作者:蔡德贵等

简述 :要让珠海走向国际化,还有很多事要做,而真正要让珠海成为一个文化之城,同样也有很多工作要做。珠海大学院校很多,更重要的是有多少大师到珠海来,并把珠海真正当成自己的家。这才是珠海最需要的,望平和的成功,造福珠海,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共同而勉之。

探讨儒学发展命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平和论坛》第三次现场会——蔡德贵之演讲实录

时间:2003年10月3日 晚上7:00
地点:平和英语舞蹈室

主讲人

蔡德贵: 中国宗教学会理事
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山东大学 教授
刘宗贤: 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研究员
实录人:洪秀娟 平和文化工作室

 

 

中华文化,为人处世立国立业之本

Ping:各位,晚上好。今天是我们平和论坛的第三次会议,非常荣幸请到了山东大学资深教授蔡德贵先生和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文化研究员刘宗贤教授。刘教授和蔡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颇深,在网上可以搜索到他们撰写的很多著作。

两年前,蔡教授路过珠海,我们第一次相识,后来,有过一次联系。今年国庆,蔡教授本想请我到他那儿,好好聊聊。我说,这两年平和发展很快,我一直很想探讨一下,中西文化结合的路子,这也是我面临的大挑战。干脆,还是你们到珠海来看看吧?于是,两位教授来珠海了。蔡教授和刘教授是北大的同班同学,家中两个孩子都在海外生活,而他们两位都是儒学文化的研究专家。今天借这么好的机会,请他们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问题。

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多少,我知道自己小时候,在这方面的学习,基本上是空白。唯一的一点记忆是在当年批林批孔时,用批判的方式,学了一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实际上我是到了美国以后才产生的。我那一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还是通过英语了解的。香港影星成龙有一部电影叫《Who am I 》。我是谁?对我自身而言,在国内时,我没有这个意识。去了美国以后,才开始问自己:我是谁?谁是中国人?这个意识在不断增强。

我一直苦苦思索:中华文化到底是什么?我们中国人立身之本的根源在哪里?昨天,我向蔡教授提议,问他可否借今天的论坛和大家分享一下他的研究心得。他很爽朗地答应了。我很高兴。现在就请蔡教授给我们讲讲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当然,在座有不少朋友,对儒学也很有兴趣,蔡教授讲完以后,我们将采用自由发言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交流的机会,互相学习。谢谢大家。(鼓掌)
 

儒学命运 和国家时代的命运相连

蔡教授:非常高兴,来到平和英语,来到这儿的感受,好像是到了一个闹市中的世外桃源。这个世外桃源里边是应有尽有,感觉非常惬意。昨天,洪校长和我商量,是不是可以和老师员工座谈一下,我说可以。座谈的主题是《儒学的命运》。为什么定这么一个题目?因为作为我们这一代人,儒学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命运和我们国家、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是紧紧相连在一起的。 作为一个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我1965年考入北大。1966年5月25日,发表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党总支书记聂元梓、宋一秀等七人的一张大字报。这张大字报后来被毛泽东称之为"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并于6月1日晚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出。

从那张大字报开始,一直到1970年3月毕业,我在北京大学一共4年半的时间,实际上学习的时间只有8个月。所以,当我们毕业时,北大校长周培源不同意在我们的毕业证上盖章。他认为,这批学生根本就是不合格的学生,是废物,只能作为废物处理。所以,我们的毕业证非常小,上面只盖了一个刻着"北京大学"四个字的章。毕业证的内容是什么呢?"兹证明某某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阿拉伯语专业学习,时间为1965年到1970年。"就完了。

可想而知,我们在大学期间,没有读到多少书,干了什么呢?干了很多荒唐的事,其中一件极为荒唐的事是,破四旧。所有在校的北大学生,几乎没有不破四旧的。从批孔开始,把中国整个的传统文化,几乎都扫地出门,被称为一个所谓的"破四旧,立四新"即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凡是和传统文化沾边的东西,全部定为四旧,要扫地出门,甚至在思想领域,也号召要在灵魂深处闹革命,闹革命的目的,是要把传统文化,从根上拔掉。

从六十年代到现在,已过了几十年,我回过头来一看,觉得我们那一段时光,过得非常荒唐,如果沿着那条路子走下去,那么中国今天会是什么样子?或许就是一个没有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扫地出门了。没有传统文化,那就是说没有根了,而没有根基的国家,是不成其为一个国家的。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对儒学的命运非常关心。同时,学术界也有不少学者在反问:儒学到底会走向何处?有的学者,回顾了从近代以来儒学的命运。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最激烈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都对孔子有过不同程度的冲击,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几乎把孔子彻底打倒。但时隔不久,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很快地就出现了讨论儒学的现象。 当时我刚刚进入中国哲学的研究领域。一个问题触动了我:批林批孔,才过去没几年,为什么会这么快就有这样大的变化呢?我记得是在1982年,就有大规模的儒学学术研讨会召开了,距文革也就是短短几年的时间。后来,我对儒学的命运一直比较关注,从思想上对儒学的历史、发展,一直到今天的状况,进行了梳理。

原始儒家 由仁学进而推及到仁政

儒学,从孔夫子创立开始到现在,可以说,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这2500多年,儒学的命运,一直是不平坦的。如果划分时期的话,可以说,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师,基本上属于原始儒家,即最早的儒家。孔子是当然的儒学创始人,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仁学体系。这个"仁"就是"仁义"的"仁"。"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仁"要具体落实到爱人上,而爱人不是抽象的,要通过恭、宽、信、敏、惠、敬、忠等条目的实施,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发展到孟子的"仁政",而施行"仁政",便可以得天下。

所谓仁义、仁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学的一部分,这个"人"就是"人民"的"人"。对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就是要有爱人之心。孔子提出了类似于今天道德金律的"己所不予,勿施于人",这样八个字,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就提出来说,到共产主义,也很难做到。有的学者也认同这个结论。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高的道德标准,而孔子在那样一个时代,能提出这样一个思想,建立起一套"仁"学的思想体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孟子,名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本是邹国人,后来长期在齐国居住。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之一,他并不拘于儒家思想的局限,而是采取一种开放的心态。儒学发展到孟子时期,吸收了很多新文化的内容。其结果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一种仁政的学说,由仁爱之心,发展为统治者、最高的领导要关爱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亲自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各诸侯。孟子非常重视孔子的说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进而提出,贤者处世,以公天下之心为心,乐则与天下同乐,忧则与天下同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这种"仁政"思想由孟子提出,并和齐国统治者多次交谈后,得到了传播、扩大。

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仁政主张是以性善论为理论依据的。性善论的基本含义、及其深刻之处在于强调人性首先应当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肯定人生价值,鼓励人们追求完满的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确立了儒家特有的价值取向。

九流十家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

到了第三位大师荀子,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世人尊称之为荀卿。荀子本人也不是山东人,但长期在山东居住,游学于齐国。尤其在战国初期,在齐国的都城建立了遐迩闻名的"稷下学宫",他"三为祭酒,最为老师",在这"稷下学宫"里培养了一大批学者。这个学校,可以说非常相似于今天的高等学校,但又不是纯本科学校,而是带有研究院性质的学校,近似今天的社会科学院。

战国时期的许多大思想家,孟子、荀子、宋钘等都出入过稷下,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或者说后人知道并不多的,如淳于髡、邹衍、邹奭等阴阳家、法家、道家等等人物。所谓九流十家,或者说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都在稷下学宫里聚集过。

作为老师,实际上是稷下学宫的大学校长,荀子曾"三为祭酒",他培养了大批大师级学者,可谓弟子满门。他的思想,使儒学达到王道和霸道并重有高度。荀子的思想,更多吸收了齐文化里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但是从本质上他又没有离开孔子思想。所以,代表原始儒学思想的三位大师,其思想已经有了细微的差别。

但是,直到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还只是众多思想流派中的一支,或者说是九流中的一派。战国中期后,它的地位逐渐提高,和墨家思想并称为"显学"。所谓"显",就是显要,从九流十家中突显出来,与墨家平起平坐,但是有时候,墨家的势力更大一些。

到了秦朝,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很多历史学者认为,很多儒家的著作,也被秦始皇焚烧了。所以,在秦始皇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汉初时,儒家学说没有受到重视。汉初统治者信仰的是道家思想,当时被称为"黄老之学"。因为汉初统治者认为,用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可以缓解社会矛盾。结果,汉初时一直延用道家黄老思想,社会矛盾确实得到了缓解,生产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作为一个皇朝,一位最高的封建统治者,他不可能长期的实行"无为而治"。

于是,在汉武帝当政时期,他多次开明地"举贤良对策",结果出现了一个儒家大师叫董仲舒,他在《天人三策》里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希望汉武帝能够废除其他的各家思想,把儒家思想的大旗竖立起来。

独尊儒术 实际融合多种思想体系

其实,虽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他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独尊儒术,在他的著作《春秋繁露》里,可以说,他把儒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融为一体,尤其是他吸收了齐国阴阳家邹衍的很多思想,所以,中国哲学史的学者们把董仲舒的思想体系称之为"天人感应论"的神学目的论体系。就是说,他建立的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系,主要是把儒家和阴阳家融合为一体。所以,他们的统治,在百姓看来,是符合天意的。

所以,自汉武帝起,各代皇帝都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为自己诏书的开头语。实际上,这一点并不是纯儒家的,而是儒家和阴阳家思想结合的结果。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个人觉得儒学开始了它自己的分野,即从董仲舒之后,分为三大块,一块是政治儒学,一块是学术儒学,一块是民间儒学。

政治儒学,从汉武帝开始,由于历代皇帝延用儒家和阴阳家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几乎每一个皇帝都到泰山进行封禅。所谓的封禅活动,就是向天下百姓告知,我,作为一个皇帝,是受之于天命的。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皇帝被称为"天子"。政治儒学,实际上被皇帝和历代皇朝独霸。

本来应该说,孔庙在政治儒学里,有一些作用。事实上,作为政治儒学的一个工具,孔庙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作为民间儒学的一个载体,其发挥的作用反而更大一些。学术界有人提出:儒学的博物馆化。所谓"博物馆化",即儒学不存在了,只能在博物馆里,在历史教科书上才能找到。这个观点,如果用在政治儒学上,我觉得是非常恰当的。作为儒学为封建帝王服务的那部份,确实是走向死亡了,而且在现实社会中,也不再有其立足之地了。

但是,另外的两类儒学和政治儒学情况并不是完全相同,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学术儒学。现今已经有人在重视道德儒学了。因为时间关系,在此不作展开说明。在学术儒学领域里,我个人觉得,从孔子、孟子、荀子直到今天,它经历了5个比较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儒术独尊"阶段,具体来说,就是孔、孟、荀三位大师的时代,他们基本上是"儒术独尊"时期。他们之后,还有没有独尊儒术的儒学家了?有。但是我翻过有关的儒家学案,尤其是宋明的一些学案,如《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查来查去,真正恪守儒术独尊这一系的,很少,大概有两到三派。 所以,多数儒家在学派上,对外部文化都有所吸收,比如对道家、道教或佛教。逐渐就形成了第二个阶段,即儒道互补型,以魏晋时期最突出。魏晋时期,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互补,一个是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互补,各有侧重。魏晋时期,有不少思想家,包括魏晋玄学的很多名人,应该说,都是儒道互补型的代表。

四教会通 建立儒家文化新里程碑

后来,佛教在中国的势力越来越大。虽然经过唐代韩愈等人的"排佛和反佛",都没有消灭佛教,其势力反而越来越大。此时,很多思想家注意到,在佛教里,确实有一些儒家思想里所没有的内容。佛教,其抽象思维的水平非常高。到宋明时期,很多思想家就开始从佛教里吸收一些形而上学的内容,来补充儒家思想。 从宋代开始,到明末完成的"宋明理学"基本上就是第三个阶段的儒学,或者说是第三个阶段的学术儒学,即"三教合一",儒家、道家和佛家融合一体。不管是以程朱为首的理学派,还是以陆王为首的心学派,大体上都做到了将三家融合为一体,但又有所区别。程朱突出的是"理",而陆王突出的是"心",一个是强调了客观,一个是强调了主观。

第四个阶段,是在明末清初。我觉得,这阶段出现了一个儒家的新里程,即"四教会通"。所谓的"四教会通"又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儒、释、道与基督教会通,因为基督教进入中国后,遭到不少挫折,直到明末,才在中国一定程度上立住了脚,而且,开始有人来系统地研究它。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部分把儒家、道家、佛家和基督教这四种思想融和为一体的学者,比如徐光启,但是这些学者,仍是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理解基督教。

所以,我个人觉得,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形成过以中国为特色的基督教,因为无法把这四种学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四教会通"基本上是失败的。另一方向的"四教会通"就是儒、释、道、清。所谓的清,就是伊斯兰教,那时叫清真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经过了非常漫长的时期,学术界公认的说法,是在唐代的"永徽二年说"(公元651年)。

当时,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人,基本上是来自阿拉伯、波斯和土耳其等地的商人。由于初期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经商方面,没有时间做文化交流工作。开初的几百年期间,伊斯兰教只是在此教的信仰者间传播,并没有和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到了明末清初,由于这些阿拉伯人、波斯人、或者土耳其人的后裔,逐渐地和中国社会融合在一起,就慢慢地形成了中国一个一个的少数民族,像李贽这样的人就是回族里面的精英,而他的父亲就是一个伊斯兰教徒。

除了李贽之外,另外一批非常有作为的思想家,以刘智、王岱舆、马复初等人为代表,他们把儒、释、道和伊斯兰教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且用儒家的基本概念来解释伊斯兰教的一些范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中,王岱舆写了一本书叫《清真大学》。所谓的"清真大学",实际上就是用伊斯兰教的观点,来解释儒家的思想。

《清真大学》由美国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领导的一个班子,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以后,引起很大反响。他们没有想到,在明末清初的伊斯兰思想家里,竟然出现这样一位思想抽象思维程度如此高的学者。他的影响,不仅仅在中国受到重视,甚至在国外,如美国的哈佛也引起注意。所以,我觉得"四教会通"型的这一批学者,其影响不可小看。

多元融合 儒学文化研究走向世界

儒家发展到今天,我觉得,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称之为"多元融合型"。这个阶段实际上开始于当代新儒家。当代的新儒家,不管是梁漱溟、熊十力,还是港台的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等等,实际上都在把东西方各种文化融合在一起。所以在牟宗三的哲学体系里,既可以看到中国哲学,也可以看到西方哲学,甚至还可以看到印度哲学的影子。

当代新儒家的思想,不是对儒学、或者对儒家思想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重新的架构。但是,我对当代新儒家的重新架构和国内很多学者的看法不一样。国内很多学者,充分肯定新儒家的工作。而我个人觉得,新儒家的路子好像走错了。为什么走错了?新儒家的许多代表人物,都是沿着更为抽象的方向发展儒学。以最著名的牟宗三为例,他把西方哲学的很多概念和中国儒家的一些概念结合起来,提出一些连哲学家也解释不通的理论。比如,他有一句非常引起争议的话,叫做"良知的自我坎陷"。

良知本体,作为能够认识自我的本体。本来通过像王守仁那样的"良知人皆有",发挥良知的作用,可以使人去做善事。但是牟宗三提出的="良知的自我坎陷",那么这个良知本体怎么自我"坎陷"?牟宗三在自己的著作里没有说清楚。而当代新儒家,包括牟宗三的一些学生也解释不清楚,所以,像这样越来越玄的哲学概念,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理解的。那么,普通百姓不能理解的概念,于社会何益?

所以,我个人觉得,当代新儒家走的路子是不对的。可是当代新儒家有一些学者培养的几个学生,主要是指杜维明和成中英,他们走的路子,和其老师走的路子实际上不完全一样。最近这一二年,我特别注意美国的这些儒学研究者,所以,我最近也写成了一篇文章,叫做《试论美国的儒家学派》。有的人提出疑问,说儒学是中国人的特产,怎么美国还有儒家学派,但是,现在,事实明摆着,美国就是出现了两个有显著特色的儒家学派。

一个是波士顿儒家,一个是夏威夷儒家。"波士顿儒家"这个概念,不是我首先提出的,而是由波士顿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白诗朗提出。波士顿儒家以查尔斯河之北为界,分为两派,以杜维明为首的一派,和以John H. Berthrong (白诗朗)为首的一派,不同之处在于,一派尊重孟子,一派尊重"荀子学"。其共同点,则是都主张对话。

儒学对话 沟通东西方文化间交流

波士顿儒家的基本特征,我概括为:对话派的儒学。其基本观点是在当今社会里,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应该对话。尤其是杜维明,他和塞缪尔·亨廷顿是同事,但是多年来,亨廷顿提倡文明冲突论。杜维明坚持和他辩论,认为文明之间不应该冲突。文明除了对立的一面,更应该主张的一个观点是"对话",尤其在主张世界一体化、步伐加快的时候,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加强交流,才能缓解矛盾。

我觉得像杜维明所做的这种工作,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他们多次召开儒家和伊斯兰教对话,儒家和基督教对话,及多次国际研讨会。在哈佛大学,基本上每几年都要开一次。其中一次在马来西亚召开。对话的结果非常好,也许会上少不了有一些争论,可对于加强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所起的作用非常大。

另外,杜维明除了坚持对话以外,还坚持把儒家思想通俗化,尤其是把儒家的一些经典翻译成美国普通百姓能够接受的英文版本。我觉得,这对传播和扩大儒家影响是功德无量的。

夏威夷儒家,它的代表人物是成中英。成中英也是当代新儒家的学生,但是,他特别注重用现代话语来注译儒家的著作,所以我把夏威夷儒家定名为"诠释派儒家"。诠释派儒家和对话派儒家的根本不同是,他不仅注意儒家思想的通俗化,同时也注意用现代话语来解释儒家的传统经典。

用现代话语来解释儒家的传统经典,这个工作如果做好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就有了基础。所以,我觉得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到了"多元汇合型"的阶段。如果夏威夷儒家和波士顿儒家所代表的研究方向,能够得到继承发扬和光大的话;如果大陆的学者都能像他们一样,把儒学的普及始终当作自己工作的一个重点,那么儒学的命运肯定会更好一些。如果继续把儒学关在书斋里,作为学者研究的对象,那么,儒学如何才能复兴?只有把儒学变成广大群众都能接受的、都能听懂的思想,我觉得,这样的儒学才真正有用。

从九十年代初,我就特别注意有关实用儒学的研究。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实用儒学刍议》。我的意思是现代的儒学研究,不应该再争论儒学的是非功过。现在的学术圈中,还有人否定儒家思想,认为其一无是处。互联网上曾发过一篇文章:中国最大的弊端就是孝道文化。认为孝道文化害死了中国人、害死了中国。实际上这样的论断都是非常极端的。换另一个角度,也有不少学者对儒家吹捧得无以复加,认为儒家思想根本没有缺点。如果我们总这样争来争去,将永远也争不出一个结果来。

挖掘儒学 找到与现代接轨之精华

我认为,学者们应该把精力放在认真研究儒家经典著作上,把儒家思想里能和现代社会接轨、并为社会所用的部份挖掘出来,使它成为一种实用的儒学。这方面,已经有人尝试了。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一直把香港的孔教学院,作为推广儒家思想的实验场。从小学开始,介绍儒家的经典著作,逐渐实现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接轨,从而发挥作用。我觉得他们做得很不错。 另外,新加坡的李光耀在担任总理期间,曾在中学里推广儒家伦理课程。作为宗教教育的一门课程,据说其推广的结果是,中学生中出现新的气象,他们开始对西方的物质主义比较挑剔,犯罪率下降。但是,此举后来变成李光耀政权一个比较大的危机,为什么呢?新加坡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华人虽然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还有其他的民族。比如印度族,他们提出,儒家伦理教育可以进中学课本,为什么不开设一门印度教哲理教育呢?由于其他民族的介入,这几年就把儒家伦理教学从中学课本里取消了。但是那一段时期的推广,据说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和新加坡学者交流时,他们对那时期非常有好感。 从大陆来讲,山东有两个企业,对于儒家思想的推广做得比较好。一个是海尔,海尔总裁张瑞敏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了解。他盖的一座海尔大楼就是根据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建筑思想设计的。在他的治厂理念里,也吸收了一些儒家思想。另外一家企业是威海的光威渔具集团,专门生产钓鱼杆,老总陈光威,他把儒家很多思想,尤其以"礼义"为核心作为厂训,在经营过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我觉得,如果把儒家思想里和当代社会接轨的部份挖掘出来,肯定会有所作为。

日本有一位近代实业之父,叫涩泽荣一,他写了一本书叫《论语与算盘》,非常有名,译成中文时,国内很多学者表示疑问:《论语》怎么能和算盘结合在一起?实际上,涩泽荣一在这本书里,阐述了一个基本思想,叫做"道德经济合一论",即在经商的过程中,不能光顾赚钱,应该时刻记住孔子的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也就是说,不仁义的事不要做,不仁义的钱不要赚,只有把道德放在第一,把利润放在第二,用论语管住算盘,企业才能良性发展,做得更好。 《论语与算盘》在日本的影响非常大,译成中文后,在中国的企业界也起到很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能挖掘出儒家思想和现代社会接轨的内容,完全可以让儒学更有生命力。

走出国门 儒家文化得到世界公认

再看看儒学在国外的影响。现在的儒学早已不仅仅是中国的思想文化,而是属于世界的思想文化。也就是说,孔子不再仅仅是中国的孔子,孔子也是世界的孔子。孔子是十大思想家之首,已经得到世界的公认。早在公元一到二世纪,孔子思想就走出了国门,首先传到朝鲜。公元三世纪,朝鲜一个学者叫王仁,他带着一本《论语》到了日本,从此,日本也有了儒学。

虽然,日本和朝鲜都接受了儒家的学说,但是儒家学说在这两个国家的发展,有所不同。从朝鲜向韩国发展的儒学,越来越突出的是朱子学,即"程朱理学"里朱熹的思想。也就是说,在韩国当今社会里起主导作用的儒家思想,是朱熹的。而日本的儒学,受孔子思想影响更大,之后就是王阳明,也就是王守仁的思想。阳明学,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明治维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对朝鲜(包括今天的韩国)、日本来讲,其儒学的表现形态,也是不同的。另外,儒学也很早就传进了越南。有人认为是在秦朝时期。但在越南,儒学发展的命运比较坎坷,尤其是近代,自从法国占领越南后,儒学的地位一直比较低。直到南越时期,儒学的地位才稍高一点。最近几年,有些学者重新提出,应该在东亚设立一个道场来保存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传入西方,被确认的准确时间为1593年。据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朱谦之教授的研究,他肯定地说,1593年由意大利人利玛窦首先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从此西方世界第一次知道了孔子,知道了《论语》,知道了儒家思想。后来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茨都曾系统地研究了《易经》和孔子的思想,而且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正是在研究《易经》基础上,莱布尼茨提出了他的二进位制,这对西方世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可以说,孔子的思想不仅仅在中国,也不仅仅在东方的日本、韩国和越南,甚至在西方世界,都产生着极大的影响。1988年2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开会,会后发表了一个宣言,最后的一句话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那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天人合一 三纲六纪和中国文化

对于诺贝尔奖得主的这段话,基本上,我是这样理解的:人生在世,有三个方面的联系,或者说,在三个方面要发生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一是人与人之间,一是人自身精神和肉体之间,这三个方面必然发生关连。而对于这三个方面,儒家恰恰都提出了很多非常成熟的思想。在人和自然方面,儒家特别提出"天人合一"。有诗句将其通俗化为: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对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要爱护,他们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作为人类,更应该与自然和谐,所以天人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中非常突出,这对解决环境生态危机,肯定会发挥巨大作用。

对于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过去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在这方面多数是消极的。可是,有一个大学者陈寅恪,提出了一个主张:"中国文化之要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这句话,当时他的学生季羡林非常不理解。中国文化之要义,怎么就是这"三纲六纪"呢?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六纪即: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第一纪诸父,即父亲叔伯这一辈;第二纪兄弟,;第三纪诸舅,即母亲这一系;然后是族人,即自己家族里的一批人;最后是师长和朋友,此乃六纪。

陈寅恪说,中国的文化就是这"三纲六纪"。经过复杂的研究后,季羡林对这段话有了新的认识。季羡林先生是一个留学德国近十一年的资深学者,现在国内被誉为人文学界的泰斗。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他几乎坐第一把交椅。他非常了解西方文化。他一直在研究陈寅恪这段话,半个世纪后,突然大彻大悟:中国的三纲六纪,指的是,人生在世,人与人间的关系就是三个方面的"纲"加六个方面的"纪",共九个方面。如果能把这九个方面处理好,社会就稳定了。但是这九个方面,尤其是三纲,他提出必须加以改造。君为臣纲,应该改造为国家和人民的关系,君改造为国家,臣改造为人民,就是把君和臣的关系,改造成国家和人民的关系,那么国家爱人民,人民爱国家,国家就稳定了;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要避免把它作为单方面的关系来强调,不是绝对的服从,应该把它变成一种平等的关系。处理好这三方面,再加上另外六个方面的子关系,社会必然稳定。这几年,季羡林先生多次写文章,肯定三纲六纪。

治国治家 儒家文化前途灿烂光明

就人自身来讲,活在世上,肯定会不断发生灵与肉的冲突,即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不断地发生矛盾,尤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利欲熏心的大有人在,挣钱越来越多却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也不少,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人自身肉体和精神的矛盾?儒家特别提倡修身养性,通过修身养性不断节制自己的物质欲望,将其限制到最低程度。这在当今社会确实可以起到一个稳定的作用。

儒家思想,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它虽然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但是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充满活力的,而且,对它富有生命力的部分,我们不是认识清楚了,而是还没有真正认识清楚。对当代人来说,应该用当代人的眼光来挖掘儒家思想,挖掘它和当代社会接轨的部份,为我们所用,来改变我们今天的人生,改变我们今天的社会,使我们的社会更稳定,使我们的社会更繁荣。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儒家的命运是被看好的,儒家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时间关系,我把自己的基本观点,亮一亮。然后,请大家多发表意见。(鼓掌)

本土文化 是学习西方文化的根基

Ping:感谢蔡教授的精彩发言,我感受很深。目前的现实是,很多培训学校、很多老师及员工,都不知道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或招不到老外、留不住老外。平和的老师来自世界各地,是一家相当国际化的学校。从这4年的发展来看,流失到别的学校的老师很少,即使离开了,也很快就想回来。

说句实话,如何用中国式为人处事的方法和外国人打交道,我感受也很深。我常和学生们说,出国学什么?学的是怎样和外国人打交道。实际上,不只是在国内的中国人不知道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就是在国外的华侨,有很多已经是第二代、第三代了,还生活在中国人的圈子里。 去年我回美国的时候,结识了很多人。对硕士、博士来说,他们在美国大学读书,在美国大公司工作,英语绝对不成问题。但仍跑来问我:怎么和外国人打交道?我的感想是,首先要学好中国文化。只有对自己的本土文化充满信心,对自我充满信心,跟别人交往时,才具备坚实基础,才能实现平等交往。学习西方文化之前,更重要的是学好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立身之本。

我相信,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将是深远的,在世界进入一个平和、和谐的社会进程中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在座的有一位童先生,是我们学校德高望重的老师,童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有造诣,他小时候,就饱读四书五经,后来,去了美国、德国,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在国外生活工作多年。对中西文化差异,他一定有很多想法。现在,请他谈谈。 (鼓掌)

中国文化 在和平永恒上引导世界

童先生:听了蔡教授的讲课,我没有什么可补充的。在此随便讲几句。我觉得人和动物的差别,在儒家学说里是很重要的部份,人需要吃、穿、住。孔夫子是超时代的代表。在那个不是人人都有吃、有穿、有住的时代,他却已经超前地提出当我们有一天达到这个目的后,下一步的思考。 外国人实现吃、穿、住以后,强调的主要是民主和自由。民主很重要,自由也很重要。然而,除了自由、民主以外,还有两个更重要的。一个是平和,(众笑)和平,一个是永恒。我觉得和平和永恒,比自由民主更重要。我常常和我国外的朋友讲,我们在永恒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所以,中国儒家文化,经过几千年仍能流传下来,再过几千年,我们肯定它还能继续流传下去。

至于其他文化能不能够流传下去,我不敢讲。重要的是这四个要素:民主、自由、和平、永恒。永恒很重要。天人合一以后,天和人平等了,天能够永恒,我们人也应当能够永恒,所以说,中国文化在和平、永恒方面对世界,尤其对二十世纪有很大的贡献。我很肤浅的讲了自己的一些感受,谢谢大家。 (热烈鼓掌!)

Ping:谢谢童先生,下面请刘教授给大家讲几句。刘教授是著名学者,也写了很多有关儒家的论文和研究著作。

儒家思想,到底给中国人留下什么

刘教授:我也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但是,从1987年开始,山东社会科学院成立了儒学研究所,全部研究中国哲学的人都转到这个研究所,我就开始专业研究儒学了。刚才老蔡讲的知识性很强,其中有部份我们是共通的。由于社科院的职能关系,我需要更多地思考和社会相关联的问题。可能是出于责任感或使命感吧,这些年来,我思考最多的是两个问题。首先是:儒家思想到底给我们中国人留下了什么? 不管是政治儒学,学术儒学,还是民间儒学,儒学的价值,到现在我们还需要提到的,就是它和中国人的文化气质相关连,它代表了中国人的个性,和中国人的心理、处事方式和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紧紧相连。如果说,儒学仍与中国人息息相关的话,就是因为它与我们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一言一行仍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在思考,它到底给我们中国人留下了什么?

另一个问题,儒学经历了许多大劫大难,从近代开始就在打倒它、批判它,直到文革。由于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从近代以来,各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承受的坎坷命运,在世界上都是比较特殊的。因此我在思考,大灾大难后的儒学,还能不能重新回到今天我们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之中? 

传统文化,能否重回中国人生活中

刘教授:因为思考这两个问题,我需要探讨儒学的根本精神是什么?从学理上来说,我觉得,除了讲"天人合一"外,儒学更多的是讲"群、我关系"。在当今社会,仍会常常遇到个体和群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儒学比较集中地给了我们这方面的提示。比如,我们是成长于六十年代的一代人,主要在文革以前接受教育,文革时期批判17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而我们实际上正是17年文革以前教育路线的产物。我觉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还没有脱离传统文化,比方说,雷锋精神、螺丝钉精神什么的,这实际上是马列主义化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

但是,在我们之后,即文革之后成长的这群人,几乎没有受过这种文化的影响,对他们来说,儒家思想留给他们的是什么?他们还有多少人信仰传统文化?我经常打问号。后来,我们在欧洲一所比较小的高等学校人文学院,给一些青年学生讲儒学,使我恢复了一点信心。我本对儒学重新回到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比较灰心,但在国外的经历,就和洪先生一样,反而增强了信心。我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儒家思想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资源,它不仅仅属于中国,它是带有中国人生命和气质的世界性精神文化资源。 那么,既然是世界性精神文化资源,为什么儒学研究所到1987年才成立呢?自1978年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世界的接触日趋频繁,儒家思想顺应文化融合的大趋势,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作用。这是我的一些想法,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一是儒家思想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一是它还能不能回到我们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来?

(鼓掌)

Ping:刘教授提出的两个问题,实际上也正是我们要探讨的。在座的辛子,是画家和著名的易学顾问,对易经、道教和中国传统文化颇有研究。目前许多企业就此常向他咨询。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结合,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现在,请辛子先生谈谈他的想法。

诚信为本,体现儒家文化现实价值

辛子:(画家、著名易学顾问)很感谢平和讲座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说起传统文化,别人我不了解,最起码我有两位在座的朋友,是非常坚守传统文化的。其中一个是画家安东,他也是我的老师。我们经常在一起会交流这方面的看法及传统文化的复兴。听了蔡教授和刘教授的讲话,更坚信我们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我们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有人质疑儒家文化的现实价值。我认为,儒学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肯定存在。为什么?本世纪开始,中国人在讲诚信吗?朱总理一直强调诚信。诚信是怎样的呢?按一般标准,指的是自觉。法规上有规定的东西,你做不到的。但是在儒家文化里,讲诚信很重要,这也是当时社会一个道德判别标准。

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名字叫《尾声高借醋》。尾声高是孔子时代的人,他在江湖上很有声望,大家都夸他,说他一表人才,乐意助人。但是,孔子却说尾声高这个人德信不高,并举了个很简单的例子。孔子说,有一天,尾声高在家,有一个邻居跑到他那儿借醋,偏偏尾声高家里没有醋,于是他偷偷跑到别人家借了一碗醋。这样做表明他乐意助人。但孔子则认为,这证明尾声高不是一个君子。 为什么此举不是君子所为?因为这超越了人的本份,没有遵守做人的真实,把虚伪的一面呈现给别人。所以孔子说,尾声高不是一个好人。其实可以把这个故事和其他儒家故事,放到我们今天,来衡量每一个人的行为。儒家文化,可以作为我们整个社会一个内在价值衡量体系,来确定我们的道德标准。儒家文化,如果能更好地体现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那中国就大有希望了。 应该说,在珠海,我们一些朋友是非常中国化的,常探讨这些问题。作为学者,应该把这个工作继续下去。谢谢大家。(鼓掌)

Ping:辛子提到的画家安东,最近在珠海找到一个画室,九号仓,那是个大仓库,非常有特点。便于专心搞创作。你们有时间去看一看,非常有意思。

手中之笔 连接起五千年灿烂文化

安东:(著名画家)我很粗糙,假如希腊只剩下废墟的话,还有一个希腊存在。假如我们的国家,只剩下瓦片和马赛克磁片的话,还有《道德经》,还有孔子的《大学》。四书五经中,我很喜欢《大学》,但不太喜欢《论语》。当然,我很粗糙。

今天,假如有一个正在行动中的帝国,要把近七千年的文明,一刀切成200年的话,我估计这个帝国本身也没几年可以生存。我很粗糙,我平时,可能都是平和的,或者说是和平的。偶尔到法国去办了一次小小的展览。他们的副总理、从中国去的一大批画家和欧共体的许多画家,包括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都来参观。当时,他们让我谈一下感想。我说,不好意思,我不是来旅游的,法兰西虽然很伟大,但我只代表今天的中国艺术家传递给你们一个今天的伟大的文明。也许在短时间内,你们无法接受,也不具备这个能力去画这种画。但是,这,都是很重要的。

毕加索说,他很遗憾,他不是一个中国的艺术家。如果是的话,他一定去学书法。但我想,他没有这种功德,他不可能做得到。当我们拿起一支毛笔时,这支笔已经和五千年的文化连接在一起了。它的笔管,是两头空的,已经连接了你的心境和无数智慧,因此仅一次是无法懂得它的。我觉得,当汉字横、竖、弯钩时,就已经和天地连在一起,而显得巨大无比,一个汉字的本身就是一个道势。道德的道,形势的势。一笔下去,不是简单的A和B,反而有无数的可能、无数的原动力、无数的活力和无数的创造力,冥冥之中有无数未知的玄机运行并左右着。

荣耀无比 我看到积累厚重的泥土

安东:伟大的汉字,提供给我们的是什么呢?并不是我们原来看到的厚重的土和这种积累。它给予我们的是无数的无法穷尽的再创造的可能。当我写字的时候,我不是写一首唐诗,落一个款,写一下日期,盖一个印就送出去了。我一定要把我对这个字的新的体验、新的理解和新的感觉重新赋予它,这是一种再创作过程。汉字,它的魅力无限之大,提供再创作的可能,给予今天的你重新赋予它新的生命力的可能。

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晋唐宋元国宝书画展》画展上,有个记者问我,你不认为中国画中写实的能力相对稚拙吗?我说,比写实更重要的是意境。艺术的最高境界,一定是放掉所有的经验,放掉所有的技巧,放掉了,东西就干净了,高更不是去了塔希提岛吗?中国艺术缺少的不是技巧,而是向世界淋漓尽致的展开。 我们生长在一个汉字的国度里,令我们荣耀无比、幸福无比。汉字是太美丽了,太奇妙了。前两天,我和一个朋友讲,今天,所有新的一代都去搞卡通了,我们是最后一批送葬的人,有一点像唐.吉柯德似的,送葬的。我想这可能太悲观了。哪怕所有的人,都去搞卡通了,但是这一巨大的文化使命,必然血脉相连,甚至不止是血脉相连,有可能创造出一个更大的巨大来。

我相信,世界上其他人民,不太可能了。唯我大中华之华夏人民是可能的,是一定的。所以为此,我感觉荣耀无比。(热烈鼓掌)

Ping:安东不愧是画家,充满了激情,他用诗话的语言表述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Peter 有国外工作经历,也有很好的公司管理经验。目前,Peter任平和的文化咨询员,下面请Peter 谈谈。

融合贯通, 如何接纳融合中西文化

Peter:(平和资深文化咨询员) 平和不是一般的学校,它的不一般是在这个学校有很多外国人,有这么多中国人和这么多外国人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形成一个可以说是多文化的一个群体,或者说是中西合作的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里,常常由于语言交流,或者文化因素,造成一些沟通上的冲突。过去我学英语或在国外工作,都有一个比较强烈的体会,即东西方文化不一样。

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文化。从历史上讲,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冲突,也有融合,而总的趋势是融合。如何融合中西方文化,我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中国人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接纳西方文化,或者说,中国要走向世界,如何在文化上和世界各国各民族交融。

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军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随后,西方人和西方商品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也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管我们情愿与否,中西文化总是在不断地碰撞,也在不断地融合。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中国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后来提出洋为中用,包括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以及全盘西化等等。这些不同的态度反映出一个问题,即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问题。我想请教蔡教授和刘教授,究竟我们对外来文化,应该持什么态度?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文化中那部份是精髓,值得发扬;那部份是糟泊,应该鄙弃?儒家文化的具体哪些价值观对我们现实仍有指导意义?

这里,我简单讲一下否定和赞扬传统文化的比较极端的例子。

应该说,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最著名的事件要算五四运动。五四是典型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它在否定之余竖起了两面西方文化的大旗,一面是德先生,一面是赛先生。即提倡民主和科学。在这场运动中,一个突出的历史人物是鲁迅。鲁讯是很有特点的作家,也是五四那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和其他五四运动风云人物提倡在中国建立新文化,号召中国的青年做新青年。而这个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吸纳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他们的思想观点在中国影响很大,对中国传统文化冲击不小。比如,鲁讯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比较极端的看法,他在《狂人日记》里写道,翻开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史,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但仔细从字缝里看,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吃人文化。鲁迅说,中国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想做奴隶而不成的时代,一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另外,赞扬传统文化也有极端例子。我们有人把孔孟之道的儒家文化比喻成中国人的粮店,是精神粮食,须臾不可缺少;把黄老学说的道家比喻成中国人的药店,是精神药物,一生病就需要它。

面对这些不同的看法,我想在此请教刘教授和蔡教授,请问,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尤其是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西方的强势文化跟随着它的强势经济我们传统文化冲击非常大。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外来文化的进入和吸收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儒家文化或其他文化,其价值或意义对于今天的社会究竟如何?

文化交流 人类社会发展基本动力

蔡教授:刚才,Peter提的两个问题,实际上是文化交流上的问题。人类社会是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稍微看一下我们的周围,吃、穿、住、用,几乎没有一样不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可以说,它无时不在,无时不有。但是从中国特有的国情上来看,在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过几次反复。

台湾有一位女学者苏雪林,写了几篇文章,其中一篇叫《屈赋研究》。她提出一个让常人感到很奇怪的看法:中国和外国文化交流,从夏朝开始,到春秋战国期间,形成第二次高潮。这个高潮,通过屈原的赋,尤其是《天问》,吸收了很多巴比伦文化,即《天问》中巴比伦文化的影子非常明显。

另外,季羡林先生也发现屈原的赋里,有一句叫"顾菟在腹"。月亮里边有兔子的说法,最早是印度人提出来的。在战国的时候,起码在屈原的时候,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进行到思想领域了,在古文化方面都有记载,除了文字方面外,都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来看,凡是国家在强盛时期,统治者的胸怀往往特别宽广。比如唐代,当时我们的国家特别强盛。所以,来往的外国人特别多,外来文化可以全部进来。所以在唐朝,文化选择是优中选优,来的越多,选择的机会就越多。那时很多的大学者都是外国人。国家强盛,其文化也进入了强势时代。

但是,到了清代,对外国文化基本上有一个理念,即天朝大国,应有尽有。就是说,我清大帝国,什么都有,外国的东西都不行,都不如我。闭关自守的结果使我们的文化处于弱势。解放以后,基本上相当长时间不和外国接触。季羡林1946年回国后,直到1951年他都不敢和自己德国的老师朋友接触,否则就变成里通外国了,那就是特务了。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生怕外国敌对势力颠覆中国,对外国的文化非常防范。事实证明,防范是起作用了,其结果是让中国越来越落后。

包容精神 使儒家文化更具生命力

蔡教授:事实上,儒家文化也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它自从产生后,在不断和外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即使将来,如果儒家文化仍存在,和原来的儒家文化,我觉得肯定是不一样的。它需要不断地吸收许多外来文化中的优秀部份,才能使我们的文化不断地繁荣壮大。一枝独秀,是不可能的。

正因为儒家文化本身有非常强大的包容性,所有的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后,几乎都被儒家文化吸收了。同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将来,中国的开放程度只会越来越提高,不会关闭,否则就相当于自绝于世。

我觉得,文化交流不会磨灭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反而使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壮大,更具生命力。我特别崇信这一点。平和国际语言村,有这么好的条件,正是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的例子。通过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来吸收外来文化。这个基本精神,究竟以那一家为主,学术界一直有争论。有的说以儒家为主;有的说以道家为主,道家文化是主体文化;还有的说儒道互补型。我觉得,离不开儒家,也离不开道家。我经常说,我事业上用儒家的进取,我名利上用道家的超越。如果能将两者互补,就可游刃有余。但是,要让我用一两句话把儒家的精神概括起来,这非常难。我觉得它最基本的内核,就是包容精神,这也具有世界性。谢谢。

鼓掌

Ping:实际上,在平和的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理解,有的超过了我们自身。有些外国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引用孔子的话而学生都不知道其出自孔子。在座有一位刘小姐,从海外回来后开了一家心灵茶园,很受外国人喜欢。我越来越相信现今流行的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请刘小姐谈谈她对这方面的感受。

言在不言,茶文化与心灵息息相关

刘心灵:非常感谢蔡教授和刘教授,让我们受益非浅。我到国外以后,就如洪校长所说,回头看看中国和中国人,比在国内看得更清楚,也有了更多的感受,特别是我们儒家思想,及孝道、中庸之道方面。因为有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背景,我最初在东越国学阴阳学,后来,偶然的机会在香港接触了茶,在台湾和茶农在一起,参加了不少国际上对茶的研讨会,接触了不少朋友,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我在珠海建立了心灵茶园。其实心灵是我的名字,这是我的幸运,是我的父母给了我这个名字。我觉得,茶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心灵息息相关,用心沟通,很多东西,尽在不言中。希望通过心灵茶园,实现"天人合一",与大自然结合在一起。

每一间茶房的设计,我都力求体现中国的文化。"饮水思源",为感谢珠海的朋友们这十几年对我的帮助。"三春晖",感谢珠海,感谢母亲;"好个秋",天凉好个秋。还有,"飞来燕",取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归来",我是从国外飞回来的小燕子。

我要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更多知识,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以茶交友。期待与刘教授、蔡教授这样的学者多多交流,把中国传统文化和茶更有机地和结合在一起。大家都知道,珠海是浪漫之城,但我们应该怎样去创造,去感觉这种浪漫,让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多地发扬光大呢?都是我们可以思考的问题。
(鼓掌)

Ping:Joan来自电视台,她正策划一个英文电视新闻栏目,媒体方面,在引导、传播、创造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很多事要做。下面请Joan,谈谈。

和睦治之,治人治于人不绝对而言

Joan:对我来说,在我们成长的年代,正好是国家改革开放,一下子,西方文化很多东西就进来了。我们根本没有辨别能力。所谓的创业,就是你不要再让家里给你找工作了,你要走出去。我们的价值观,特别现实,你要赢得生活,要选择好的生活,物质高于精神,只有生活达到一定基础了,我们才有时间、才有能力、才有心境,去追求满足精神的需要。

很多人都是与外国人交流以后,才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的。我也如此。很多西方的小说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个窗口,让我想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了解外面世界。

在西方小说中,看到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传说,然后,我反思,我居然不知道我们有那么多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外国人还能把中国的清明史背下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自己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汗颜。愧对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愧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刚才刘老师提出,儒家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也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刘老师,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但他们又觉得中国人不崇尚手工劳动。我们中国人喜欢追求社会地位、追求自我满足和成就,但成就感在哪里?难道自我感觉就是我可以支使你去倒杯茶或去扫扫地,而不用亲自动手?事实上只有自己真正亲自动手,才会理解别人,才有资格去评价别人。不动手,如何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呢?又如何知道做此事的难度在哪里,应该怎么样找到解决的方法呢?我有一个朋友,她自己开了一家工厂,工厂里每一道工序,她都自己去做,去感受,她觉得,只有自己懂得了,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管理。

蔡教授:儒家文化里,确实比较重视脑力劳动,做脑力劳动的人,地位要比做体力劳动的稍微高一些。因为孔子是从教育角度出发,他希望人们成为智者,而智者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在吸收整个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这一方面,可以说是正确的。当然,有人问孔子,如何种菜?他说,我不知道,你去问老农。这属于社会分工,确实有不同。孟子也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劳心者统治劳力者。应该注意当时说这句话的背景,并不是说他一概反对去种菜,或者说一概反对体力劳力,不能这样理解。

Joan :有文化的人比没有文化的人高一等,农民辛辛苦苦种菜,但他们无论在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上都低于脑力劳动者,这是不是儒家文化造成的影响?

蔡教授:实际社会状态是这样,事实状况是这样,客观情况是这样,至于是不是儒家文化的影响?需要客观事实来分析。最近有一个北大才子去卖肉,有人在争论,到底卖肉对,还是应该从事比卖肉更高层次的工作。我个人觉得,要是真正的北大才子都去卖肉,对这个社会来说,肯定是不现实的,肯定是不对的。

超越物质 找到文化意义上的归属

Peter:我觉得,一个人知识越多,得到的地位也越高,这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是一样的。英语有一句话说:Learn more, earn more.学得多多,赚钱多多。一般来讲,你知识越多,你将来赚到的钱也相对多一些,经济地位也就高一些。另外,因为你有知识、有文化,你参与的社会活动和结识的朋友就多,你的人脉资源就越多,社会地位自然更高一些。

Ping:当年文革的时候,知识越多越反动,所以,把知识青年全部下放到农村去,接受老农再教育,向老农看齐。我听了Joan提到这一点,感触很深,现在普遍的观念是说,物质高于精神,只有物质达到了,才能谈精神,而刚才Thomas也说,早两千五百年以前,孔子在物质非常匮乏时,讲的却是一种精神上的理念。我觉得人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上的东西。

现在象Joan这些年轻人,其心目中的英雄是谁?香港歌星张国荣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梦中情人,有钱、有地位、有房、有车,名利双收。可是,他却选择跳楼自杀,可谓生不如死。这是名利价值的破灭。很多歌星、影星、富商等,其内心世界充满不安、焦躁和空虚,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而常常是这样的一些人,在表面上非常风光,成为年轻人所崇拜的偶像。现在年轻人的文化价值观失落,对所崇拜的当代英雄、球星、明星,如数家珍,可对于孔子、孟子,知之甚少。

Joan:对洪校长刚才说的价值观破灭,我有特别深刻的感受。以前,和所有的青年人一样,我没有任何固有的价值观,我认为的那个自我价值观,是社会给我的,是我的父母给我的,是在现实环境中形成的。我知道,一个国家,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底蕴,就没有根,就老是有一种飘的感觉。这几年,我接触很多,有一种特别冲动、特别强烈的感想,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归属感。

Ping:这位刘先生,是刘心灵小姐的弟弟,他在国外学习,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工作,一定有很多感受,请他谈谈。


人性管理 在中庸和严明中找平衡

刘先生:(海归人员)我在国外工作学习,接触了好多国家的人,因为经济的发展,我感觉他们的群体素质比较好,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哪种文化,哪一种信仰,都有好的一面,要平和,要怜悯,与人为善。经过文革,我国的传统文化遭摧毁较大。在国外时,我曾看到有一个人昏倒在街头。很多人就围上来,有的帮他打电话,附近小店卖枕头的老板会拿出新枕头,当然,他们也不敢贸然碰他,怕引祸上身,怕负法律责任。但,他会打电话,会找警察。在国内发生类似情况,我不知会有怎样的结果。或许,也会很遇到热心人,但,我不知道。
(鼓掌)

Gina :(平和人事管理)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我在平和做人事管理。平和也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大家都按程序执行,可是,很多事情到了具体发生以后,执行起来就有难度。作为中国人,我们也讲到儒家思想的包容性,但在具体情况面前,情理之中,我们该如何选择?

Ping:外国人对于规定,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可是中国人,当你看到各种情况时,就有很多灵活的处理……

众笑

Gina :对,规章制度制定得很有道理,但应该如何执行却不容易。

刘教授:这恐怕同时涉及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制定规章制度,一般西方比较严格。按我个人的想法,在规章制度方面,应该说,西方比较先进,注重规范,注重固定化。中国传统文化,普遍认为一个较大的弊病,就是人情文化,比较注重人情,本来是注重血缘关系,后来发展成注重人情。我觉得两者比较,当然应该注重规章制度。 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来讲,现在讲的企业文化,注重于人性化管理。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用感情沟通来解决一些问题,我觉得这也可以是一种辅助手段。这恐怕也是中西文化的一种结合。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对。

Ping:不一定哪一个完全对或哪一个完全错。只能调和、融合。不能简单地以是和非、对和错划分。James以前是我们平和的学生,现在是平和的员工,以前和老师关系都很好,现在是同事了,角色需要重新定位。我不知他感受如何?

儒学启蒙 为弘扬中华文化打基础

James:其实,作为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人,对传统文化了解非常少,但是,这段时间,我们也在关注一些现象。比如珠海的容闳学校。容闳,中国的留学生之父。在小学部就开设四书五经,传授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各个方面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有些中国人开始担忧,是不是会失去我们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很多人提出,在我们整个教育系统,从小学开始,恢复儒家文化《四书五经》。请问两位教授,你们认为,这样的计划可以在中国推行吗? 蔡教授:事实上已经在做这样的试点了,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所有年级的课程表里增添了一门新的课程――国学,讲述"四书五经"。我不太清楚通过怎么样的角度来讲授。山东大学哲学系在本科生里面,搞四书五经的讲座,学生都知道,在文革时,儒家文化被批得臭不可闻,但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

他们发现在四书五经书里,确实有很多宝藏,很值得挖掘。中国有一个东方道德研究所,在山东招远搞一个试点,在中学里,搞中华道德普及,据说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这一些我都没有亲眼见过。从小学开始抓起,普及《四书五经》,把儒家的一些基本理念,从小在小孩的脑海里打下了烙印,我觉得还不错。 James:我是七十年代出生的,包括八十年代及我们的下一代,如果我们从学校推广的话,那我们对良好的文化,就有机会接触,如你说的,能够在学校中推广,在小学全面推广,这样应该是对我们的中华民族打下了文化奠基的作用,对我们祖国的千秋大业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走向未来 平和极需明确企业文化

James:我到平和时间不长,以前,我在这里当学生,现在和这里的外教打交道,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经过一些具体事例,我感觉到还是有一些不同,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那西方人就讲究直接、讲究了当。 当老师和学生发生矛盾,学生投诉到管理层,西方人管理者会告诉学生,你直接和你的老师沟通解决。中国管理者就会先找学生了解情况,再和老师了解,然后让老师、学生坐一起把矛盾解决。这种东方式的处理方法,西方人不能完全接受。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就是这种处理方式。我觉得中西相结合很重要。

我觉得,儒家文化中确实有许多精华的部份,值得我们一代代推广,真正做到源远流长。两位教授以毕生精力,推崇复兴儒家文化,让我敬佩。期待我们的国家能早点实行推广措施,引领中国更加繁荣昌盛。 刘教授:现在也有一些民营的双语学校,有的从幼儿园开始,有的从小学开始,也是像咱们英语学校一样,以英语教学为主,但它同时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Ping:是呀,现在一些学校很有意思,一方面教英语,西方化的东西,一方面教中国传统文化,《四书五经》,把两者结合。说句实话,我请两位教授到珠海来,也打了一点小算盘。随着平和的发展,是时候明确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我想探讨出一条中西文化结合、相融的道路。

当然,我也不会像海尔一样,完全走中国儒家文化的路,也不会像有的企业,照搬美国微软模式,而是希望在这中间找到一条中庸的中西文化相结合的一条路。所以,我很希望两位在学术研究非常有造诣的教授,能经常和在座的合位沟通和交流。这里有一位教育界的朋友,不知她有什么想法。

思维差异 体现两种文化根基区别

平和学生:(从事教育管理)我先生到目前为止,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有德语课,班上有德国学生,也有中国学生。上完德语课后是效果实践课,德国学生非常认真,做的螺帽非常标准,而中国学生却相互说挑毛病,自己拿出的作品,不是缺角,就是缺口,非常毛糙,不尽人意。作为企业管理者,他肯定选择德国人。什么原因呢?我觉得还是文化上面的原因,是教育的问题,也就是说,文化的根基,可能确实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平和以前有一位老师叫Grayson(Ping:噢, Grayson Grayson 他中文名字叫:哈哈哈 众大笑)是的,Grayson,我感觉他管理非常严谨,非常认真。当时,我在平和读书,有一个朋友来看我,想看看平和,我和Grayson平时关系也挺好,他仍跑过来和我说了一大堆学校规则。我印象特别深。如果他是中国人,当他知道我和我的朋友都在教育界工作,可能就不会这么处理了,因为这下是宣传学校的好机会呀。(众笑)

蔡教授: 这涉及到中外思维方式的差别。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总的来说,注重天人合一,实际上是综合文化。综合来,综合去,有时候,就模糊了。所以,模糊概念,大而化小,小而化了,往往就是这个情况。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注重分,实际上就是越分越细,越来越精细,科学技术要求越来越严密,这样分的结果是把人变成了工具,更理性。所以,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有弱点,也都有可取之处,现在要互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要达到。 文化成功 成就平和并感恩于珠海

Ping:我有很大的梦想,平和的成功,不仅仅是作为企业的成功,也不仅仅是作为学校的成功,而是真正作为文化的成功。希望平和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及各路英雄。两位学者虽然到珠海时间不长,但他们对珠海印象很好,感觉很好。我也希望两位教授能经常来珠海,为我们传授中国传统文化。

我认为真正要让珠海走向国际化,还有很多事要做,而真正要让珠海成为一个文化之城,同样也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很高兴将来能邀请两位教授来平和从事学术研究,进行各方面的文化指导。如果他们有兴趣的话,每年可以花一个月时间来珠海讲课和度假。我觉得这对珠海也是很好的事。

我希望平和的成功,也造福于珠海。珠海大学院校很多,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有多少大师到珠海来,有多少大师把珠海真正当成自己的家。这才是珠海最需要的,而不仅仅是拥有多少所大学。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共同而勉之。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链接:https://www.pinghe.com/AboutGLV/GLVCulture/WithGLV/2010-08-12/427.html

 

马上评估您的学习费用

学英语目的
可支配学习时长
※ 隐私声明

开课仅剩